位在Unter den Linden的The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
每個旅人對柏林的定義不大相同。漫步在Unter den Linden時,我曾用力想找回屬於柏林20世紀,戰火尚未連天時的樣貌,當然,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在柏林。
詩丹法尼文件在Banner上面以卡夫卡的一段話來下註解:『我深深感覺到柏林的強烈吸引力─或許還有更多我不知道的,如果我能移居柏林,我將親身體會。』
卡夫卡後來的確在柏林郊外待了一段時間,1924年因為身體不適轉回布拉格,不到幾個月後便病逝。20世紀初的柏林,究竟有什麼樣的力量吸引著卡夫卡呢?
卡夫卡從小就同時接觸到四種文化的薰陶,德意志文化是他的母語文化,猶太文化是他的種族文化,捷克文化是他所處的社會主流文化,奧地利文化則是他所處的時代政治地緣文化。
這樣一位深受文化洪流洗禮的作家,在二十世紀初,二次世界大戰尚未成形之前,所見到的柏林,相信與21世紀東、西德統一後的柏林,已大不相同。
消失的畢竟是消失了,想要找回、喚回,也不可為了。這就像電影『再見柏林』所想要表達的主題般,不論是好是壞是苦是甜,它終究已逝去如奔騰不回的江水般。留下的,不論是喜是悲是愛是憎,都必需嚐試著去包容與接納。
The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
2004年冬日向晚,慢行於Unter den Linden,華燈初上時,無意發現這個圖書館The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,柏林國家圖書館建於1903~1904,出自於Ernst von Ihne之手。建物本身有著新巴洛克風格的古典感,滿牆枯萎藤蔓爬覆上,令人聯想到冬日蕭瑟與柏林歷史的滄桑。館內一開始的藏書來自於17世紀的皇家圖書館,後來因為柏林深受二次大戰洗禮,館內許多藏書遭到嚴重的損害或者被擄掠。兩德統一後,已部份將戰亂散落的藏書一一搜集回館,算是不幸中的大幸。
The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
minami:在網路上找The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資料時,赫然發現,以回鶻文抄寫的金剛經現今尚存約有10件,僅有1件藏於吐魯番博物館,而有8件就藏於柏林國家圖書館The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。獲悉後,心中有很深很深的感觸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